9月11日,
竹穹(Bamboo Dome)坂茂裝置展亮相學院大廳。
11月20日,
竹穹(Bamboo Dome)坂茂裝置展謝幕。
竹穹由我院周洪濤教授和鄭康奕老師帶領中日兩國環境設計專業和建筑專業的學生經過近10天的技術工作坊搭建而成,他們克服了諸多不確定結構與技術難題。9月11日凌晨1點,搭建隊伍成功拆除最后一根腳手架后,竹穹結構最終獨立支撐住了自重, 成功落地,并經阪茂先生親自驗收。
短短兩個多月時間里,竹穹(Bamboo Dome)迎來了中國室內設計周和同濟設計周的近萬名觀眾前來參觀,成為同濟大學的一個網紅拍攝點,給觀眾帶了無數的美好時光。
竹穹(Bamboo Dome)坂茂裝置,
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建筑結構?
如何拆除這樣的龐然大物?
低成本、高效,甚至富有創意……
周洪濤教授介紹說,竹穹這個大跨度穹頂結構是建筑大師坂茂先生利用地板四連構單元,通過重復擴張設計形成的一個結構嘗試,它具有低成本、低技術和低自重等結構特點。在中國室內裝飾協會成立30周年之際,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聯合坂茂大師和他任教的慶應義塾大學進行實體搭建,落地同濟大學。隨后,如何拆除竹穹成為另一個技術難點。
【提出方案】模擬積雪加載情景
按照竹穹搭建的逆向工程方法,日方建議重新搭建腳手架進行工程浩大的自上而下拆除。周洪濤老師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創意提案:做最后一次告別的藝術party, 并實測竹穹的結構強度,進行可控制的破壞性拆除,以模擬竹穹積雪加載的類似情景。
這個想法很快聚集了Francesca VALSECCHI(魏弗蘭)老師、鄭康奕老師、葛紅強老師、周國毅老師、工程師解登雄先生、藝術家 Chandler先生、訪問學者王洪亮副教授(湖南科技學院)、張小彤、閆娜、江垚、馮之煜、王驍雄、莫玨、曹立文、傅文睿等一批師生和藝術家,他們聯合在一起進行了這次緊張有趣的水流加載演繹,用一個充滿創意的藝術形式告別竹穹。
【第一步】59根細水管連接容器
這個類似于打吊瓶的加載實驗采用了59根細水管,一邊分別連接竹穹中心區域的59個空的儲水容器,它們加載于每一個單元結構的中心點,另一邊則通過分水箱連接水源,可以進行可控的注水加載。這個裝置從上至下的安裝和連接,對竹穹空間進行了最后一次藝術演繹,逐漸形成了一個類似圣誕的白色星空情景,讓大家在注水加載前得以席地小憩,仰望星空,暢想雪夜。
【第二步】注水加載
簡短的躺地party過后,凌晨12點,加載緩緩開始。
流水從二樓的露臺水管引入,通過分水器進入59個細水管,徐徐流過穹頂,導入59個儲水器,逐漸加載。這期間,一邊是頭戴安全帽的隊員們高度緊張,關注著可能出現的任何變化,隨時應對。另一邊則是涓涓細流在安靜的大廳泛響回音,如同水簾洞,妙不可言。這一動一靜之間,形成一種水從天上來,逐漸入佳境的美感,或是錯覺。不禁讓人問道:這到底是一場藝術行為?還是一場力學實驗?
【第三步】緩慢崩塌,輕松拆除
【12:15分】大家被這場景所感動的畫面似乎還沒有畫完,吱嘎,竹穹傳來了第一個壓力釋放的聲音,它打破了所有人放松的情緒,迅速緊繃了神經。隨后的10分鐘,每隔幾十秒就會有一個或大或小的聲音出現,這穩定的節奏又令大家慢慢恢復了呼吸的節奏。
【12:25分】嘩嘩的水流聲背景下,吱吱嘎嘎的聲音頻度逐漸增大,穹頂的中心圓弧似乎慢慢扁平,開始出現了四周緊繃,頂端屈服的信號,隊員們屏住呼吸,睜大了眼睛關注著竹穹的形變和可能出現的崩塌情景。
【12:28分】穹頂的頂開始出現略微凹陷,突然在一個瞬間,噼里啪啦的結構破壞的聲音接踵而來,穹頂開始向下塌陷,快速下落,竹穹結構屈服,坍塌,落地。
短短幾秒鐘內,穹頂瓦解,完成可控制坍塌,下降過程推動四周沙袋紙筒向外擴張,緊繃的四周結構出現斷裂和裂縫,59桶水平穩落地,沒有濺落,一切按照計劃完美收工。隊員們在歡呼聲中與花費心血建成,又用自己的創意拆除的大竹穹道別,向坂茂大師致敬。
Copyright © 2018.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 京ICP備09065725號
電話:010-88312032\88312052\84132711 傳真:010-88312089 E-mail:info@mail.cida.gov.cn
地址: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大街9號院五棟大樓C座803室 郵編:100044